导航

新闻资讯

让我们携手创造价值   记录企业发展脚步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茶文化 凤庆文化之魂
发布时间: 2021-04-29      发布者:滇红集团    浏览:5928 次

文:杨德灿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一种茶垢。说的是文化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世代相传。茶乡凤庆,被誉为文献名邦,号称滇西文化重镇。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茶文化是其鲜活的灵魂,为凤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直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凤庆人的血脉中相互传承,生生不息。

       翻开《凤庆县志》,犹如开启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凤庆古为蒲蛮之地,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汉属益州郡地,东汉、蜀汉属永昌郡,唐南诏属姚州,宋归永昌,元设顺宁土府,明万历年间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年间置顺宁县,1954年改称为凤庆县。早在商周时期,凤庆先民濮人就开始了种茶、制茶,就现在“茶王”及相关古茶树群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凤庆产茶历史的悠久、古老。澜沧江畔小湾镇境内的香竹箐古茶树,树高 10.6米,围粗 5.28 米,被称为世界“古茶王”,据专家考证树龄高达 3200 多年,是全球迄今发现的最粗、最大、最高寿的栽培型古茶树。茶树王诉说着凤庆茶文化的历史,传达出茶之源的厚重文化底蕴。

       明代《滇略顺宁杂著》记载:“太平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产有茶,味淡而香,较普茶细,色亦清,每岁所 产只数十斤,邻郡多购,觅者,不可多得”。360 多年前,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顺宁时,记下了梅姓老人以太华茶相款待,以及寺庙僧人泡茶供他解渴。有一定规模的引进外地品种种植,已是清乾隆年间。双江一位傣族土司送给顺宁数百斤勐库大叶种茶籽,称为“原头种”,按“十户头”分给百姓种植。到 1908 年,清末顺宁知府琦璘提倡兴办实业,与官绅陈维宣各捐银 50 两,从双江勐库购进茶籽3000 斤,开辟凤山种植,存活 5 万多株,见到凤山茶叶长势良好,到 1912 年,官府又添购茶籽,分发各乡继续推广。以后几年,民间见茶叶销路渐广,有利可图,不仅在园边地坎零星种植,并且发展到大面积连片开荒种植,奠定了凤庆茶叶大县的基础。到上世纪 30 年代,全县茶叶已发展到 3 万亩,亩产量 250 公斤,在当时就已经成为茶农的主要经济收入, 外销的大宗产品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茶叶产业、茶叶贸易的兴起,催生了一年一度的“春茶会”。每当“春茶会”时节,人挑马驮,四乡的茶叶纷纷运进县城。四方商贾云集,争相收购,县城一派繁忙兴景象。大理腾冲等各地大商家,来凤庆开建起永昌祥、福利和、福协和、永福春等茶叶商号,鼎盛时达 20 多家,坐地收购调运。

       可以这么说,凤庆的文化都与茶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凤庆的茶叶发展史是凤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凤庆文化史源远流长的有力证明。

       茶叶的兴起,形成了一支支长长的驮队,山间铃响马帮来,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蹄声得得,络绎不绝的马帮,满载着用笋叶、竹筐包装的“凤山春蕊”、“凤山春尖”、“顺宁谷花茶”,沿着逶迤的古驿道,攀望诚坡,下新村,过酒房,越过澜沧江青龙桥,上骡马萎坡,经鲁史,乘竹筏过犀牛渡口,过巍山,抵达下关,再往丽江、中甸进入西藏。踩出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今天,中国名镇——鲁史镇,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应该说,鲁史镇是马邦驮出来的。

       一业兴盛带百业发展,茶叶产业和 茶叶贸易的兴起,农村经济的活跃,吸引着省内外手工业者、生意人,纷纷进入顺宁“淘金”。两粤会馆、两湖会馆、川黔会馆、江西会馆、太和会馆应运而生,南腔北调的人进进出出,外地能工巧匠的进入,带动纺织、印染、缝纫、制陶、造纸、酿酒、制茶、印刷、食品、小五金等手工业及商业、饮食服务业和教育的勃兴。早先封闭冷清的顺宁城,一时间车水马龙,繁华起来。

       由于茶产业的发展,让人口大流动大融和,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也使茶文化自身得到发展并传到远方。

       在茶乡凤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茶有多高,茶被当作摇钱树。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与茶相依为命的凤庆茶乡人,在世世代代种茶、管茶、采茶、制茶、饮茶、贩茶的过程中,积淀起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有人以茶为姓氏,有人以茶取地名(如茶家寨、茶房)、还有与茶相关的器皿(茶壶、茶几等)。而那些耐人寻味的茶礼、茶俗、茶艺,则深入到平常人家,人们用茶疗伤、治病、养生,用茶送礼,用茶待客,用茶定亲,用茶迎娶,用茶丧葬祭祀。而采茶山歌、采茶歌舞、茶艺茶道,则展现了浓郁的茶乡情。1991 年开始举办的茶叶节及而后一年一度的春茶物资交流会,搭建了展示和传播茶文化的平台,2008 年 5 月初起始的隆重祭拜“茶树王”的活动,则在新的起点上弘扬光大了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茶是凤庆人的命根子,凤庆的发展离不开茶。

       如果说,凤庆传统上生产的是锅剪手操太阳晒的青毛茶,那么红茶的创制,在茶叶生产上揭开了新的光辉的一页, 不仅对凤庆,对全省把茶叶打入国际市场,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1938 年,那是国破山河碎的抗战时期,由于江浙等地许多茶区沦陷。为了开辟新茶区,当时的中国茶叶公司派技 师冯绍裘到顺宁考察茶叶,时属深秋,但见眼前群山叠翠,茶树成林,茶芽肥壮,白毫繁多,冯绍裘兴奋不已,随即采了 10 多斤鲜叶,分别试制成红茶、绿茶,制出的绿茶“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红茶“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外其他小叶种红茶所未见”。把红茶邮寄到香港茶市,行家交口称誉:“堪称我国红茶中之上品”。当时的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繆云台大为赞誉:“品质极为优秀。”决定由经济委员会与当时的中央资源委员会合股创办顺宁实验茶厂。冯绍裘被任命为厂长,从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招聘人员,先用手推木质揉茶机及竹烘笼等简易设备,制出第一批商品红茶,定名“滇红”, 开创了云南“滇红”的历史。当时用竹篮运往香港,改装木箱、铝罐销往伦敦,当即获得国际市场好评:“外形内质皆美,比印度、锡兰红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凤庆也就成了驰名中外的“滇红”发祥地。“滇红”金芽茶曾多次在国际市场获最高价。特级工夫茶长期被指定为外事礼茶,定型定点生产,专供国务院用。1986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来昆明,省政府领导所赠的礼品, 就是凤庆“滇红”特级工夫茶。“滇红”还被选为新云南三宝。2012 年起凤庆开始举办红茶节,为红茶过节,成为凤庆又一特色。如今,走在凤庆滇红大道上,就能感受滇红国际的味道,滇红小镇,红茶之都已深入人心。

       “滇红有史,史有滇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茶乡大地,历经 80 多年的滇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迁往凤庆城南新区。原址的冯绍裘铜像、苏式厂房、 老式木制制茶机、传统工夫红茶仓库、连通各车间的小铁轨等设施淋漓尽致地彰显着“滇红”茶的历史,成为世人参观考察凤庆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里,走进“滇红”博物馆,会被滇红自创建之日就赋予的抗战救国使命所感动,被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创业精神所折服。我们平日所说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精髓在这里熠熠生辉。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滇红”博物馆的建成和为大众开放,必将为茶文化的传承起到学习、教育等引领作用。茶乡凤庆的第一部电影——《红茶镇》,以及后来的微电影《红茶姑娘》,均得益于“滇红”的启示。“滇红”不仅仅是一种茶叶品牌,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凤庆到处茶青青,凤庆遍地出黄金。黄金有时用得尽,凤庆茶叶万年青。”的茶歌永远传唱。如果把茶乡凤庆比作 绿色的海洋,那么与茶有关的茶文化就是这片绿海中的帆船。如果把茶乡凤庆比作一位美丽的采茶女,那么与茶有关 的茶文化就是她的灵魂。


上一篇: 凤庆县乡村中学优秀初三学生到滇红集团参观
下一篇: 亲手制杯好茶喝
走进滇红
关于滇红
董事长致辞
领导团队
企业文化
企业事记
滇红基地
历代传承人
集团荣誉
滇红资质
销售平台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招商加盟
联系我们
凤牌印象
凤牌广告片
凤牌故事
凤牌荣誉
滇红学院
茶叶知识
网络教学
茶艺表演
滇红科研
滇红科研介绍
科研团队
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滇红茶标准样

官方微信

凤牌茶业微信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南城新区(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内)
全国销售服务热线:400-6646456
传真:0883-4212125、4212999
dianhong@dianh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