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闻资讯

让我们携手创造价值   记录企业发展脚步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徐亚和:给产业“强根” 给茶叶“找魂”
发布时间: 2017-02-23      发布者:l刘馨蔚     浏览:5040 次

凤庆是徐亚和的家乡,也是他步入茶叶江湖的起点;滇红于他,一如故乡,更似旧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方面凤庆海纳百川;另一方面,高朋满座之时,更要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和风采。期待未来家乡凤庆茶文化节的层次和内涵更加多元、丰厚和精彩,辐射更为广泛、深远。”徐亚和以为,未来要充分发挥凤庆红茶文化的影响力,以节日为契机,树立产业匠人楷模,寻找滇红文化的精神坐标。

徐亚和以《解读普洱》、《中国普洱茶文化大观》、《石介茶》、《古茶树的诉说》等茶叶专著的作者身份广为人知。他惯于把自己称为一名“凤庆茶叶工作者”。

“之所以选择学茶,也与凤庆茶厂、滇红茶密不可分,叔父徐德赋曾担任凤庆茶厂的总工程师。滇红近来在新疆建分厂,在缅甸和泰国边境整合古茶资源,在欧洲建立分销公司、成立国滇公司……每走一步,我会比其他任何企业都关注滇红的动向。”


今年的凤庆红茶节上,锦秀茶祖科考验收会、“滇红茶发源地”纪念碑揭幕仪式、古茶树遗产保护与开发暨红茶产业发展峰会等9项活动隆重举行。徐亚和受邀担任全球茶人觐拜茶祖大会的司仪,主持和见证了这场隆重的仪式。“凤庆本地具备深厚的茶文化土壤,对于家乡凤庆未来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有很多板块值得深入阐发和挖掘。要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地提升本土茶文化氛围。”

红茶节的内容有望越来越精细和丰富,这个海内外爱茶之人共度的佳节,更是展现凤庆人茶产业大县风采、呈现滇红文化的良机。“譬如,可以考虑在今后举办的红茶节上加入茶艺大赛、滇红初制技艺大赛、斗茶大赛,以及采茶能手大赛等赛事,既能丰富茶文化节的内容,又能对本土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

徐亚和告诉我们,以“采茶能手大赛”为例,采茶、晒制等初制工艺竞赛举办后,不仅有利于调动凤庆本地茶农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本地基层老百姓的节日情绪,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巩固和提高茶叶初加工的产业基础水平。

“针对广大基层茶农,通过在各个乡镇进行初步海选,再筛选出部分选手参加节庆期间的总决赛。在斗茶赛事结束之后,茶叶还可进行现场拍卖。”在此之前,徐亚和曾参与省内多项业界赛事和担任节庆的策划和顾问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茶文化打造和推广经验。“凤庆过去曾举办过这样的同类工艺比拼竞赛,获得相应的奖项可以作为茶农、茶人一辈子的荣誉,对于茶农和工人能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现在,在不少其他产茶地区类似的实践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对当地的资源起到良好的盘点作用,他们的经验也可资借鉴。”

作为中国出产红茶的第一大县,凤庆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9户,茶叶精深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茶叶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这些引人瞩目的产业效益背后,是凤庆滇红茶过硬的技术和质量,以及不容松懈的茶叶基础环节。时至今日,这些‘基本功’仍然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打造‘产业匠人’楷模的原因。”

除了给产业“强根”,还要给茶叶“找魂”。“现在‘茶叶产能过剩’,茶与茶之间不仅是物理的较量,更面临文化方面的较量。我国有3500多首关于茶叶的传统诗词,有成千上万茶业工作者,这是我们累积的历史资源,要拿出自己应有的文化自信。中国物质的茶走出去了,要让精神的茶也走出去、走更远。”

徐亚和曾在临沧农校茶学专业执教15年,是临沧农校茶业专业的第一位茶学老师,上世纪90年代还创办了临沧市内第一家茶艺馆。他把自己归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到现在终于成熟稳定的一代,与三代滇红人结下深厚渊源。“从南下干部南权锁、到张文侯、杨仕宏厂长,再到王天权董事长等新一代滇红人,滇红是几代茶人努力形成的品牌。”徐亚和说,可以说“战友”都在滇红,每次回凤庆,必然都是找茶厂的朋友相聚畅谈。

1984年,徐亚和刚刚参加工作。在他的印象中,那些年代的老滇红人兢兢业业,是把茶叶当成作品来做、把产品当做事业来做的一代人。“他们虽然身处体制内,却真正做到了以茶为终身事业,成为我们年轻人的最佳榜样。”

除了终身为业,徐亚和更钦佩他们的钻研精神。“解放前仅有土法生产设备,最后上升到半自动化的水平,都是凤庆茶人自己完成的,并在那个时代长时期保持着纵向和横向的领先地位。凤庆的学术氛围很好,以前的《凤庆茶叶》,为当时全云南的三本茶叶类杂志之一。”由杨仕宏和徐德赋合作撰写的《滇红》、《滇绿》等方面的茶专著,是那个时代业内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当时的凤庆拥有省内外绝对的话语权。

“还有很多滇红人热衷于技术创新和改造,文化程度也许不一定高,但是一辈子都在钻研,想方设法地进步。以凤庆茶厂的鲁大师为例,其文化程度不过高小,后来他到了耄耋之年,整个集团都尊称他为‘大师’。”如何择业,如何经营,在当代人看来也许是相对自由的事情,然而,那一代人的选择,更见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徐亚和参与并见证了滇红几次革新性的创举。1992年,CTC红茶的首次国产化验收,徐亚和即为工艺专家组7位成员之一。“CTC红茶,这是在工夫红茶传统方法之外,新增加的一大茶类。”滇红作为项目单位,完成了云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首次CTC红茶国产小型化生产线验收。以此为起点,云南红茶开启了分级红碎茶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代。

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售卖的100公斤红茶中,有95%以上是CTC红碎茶,如果CTC生产技术当时没有实现国产化,份额会很狭窄,相当于丢掉了大半个国际市场。CTC红茶国产化,开启了当时创收外汇的一大渠道。

老厂长杨仕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奶茶生产线,可谓十分“大胆”。“他太‘超前’了,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种思想到现在放到全国都不落后。”徐亚和动情地说,一些尝试虽然没能成功,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积极尝试,永不言弃。“那一代滇红人追逐用最先进的‘武器’,来提高生产力。现在滇红人手上的武器,有不少是上一代流传下来的设备。未来要持续发展,就要争取在同时代中领先于其他茶厂、有占据制高点的机器设备。”徐亚和说。

“为新中国贡献最好的茶,这是老一辈滇红茶人的使命。视荣誉为生命,这是那一代滇红人的第三大特点。”以质量求生存,才会有系列破纪录的成果;因为荣誉和使命,所以才会有“经典58”,才会有一次次刷新茶叶价格新高的世界纪录。

“航天精神、女排精神,说到底是一种专业主义和敬业精神,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而这三条,是我们现在行业人士需要保持或学习的。”

“人们彼此默默关注对方,就像是独自在路上前进,看到边上有另外一群人留下的足迹,因此而感觉到的温暖和默契。”用这句话来形容茶人徐亚和与滇红的缘分,也许足够贴切。对数代滇红茶人的故事徐亚和了然于心,如今的他,更渴望以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等待新滇红人擦亮他们的精神坐标。

徐亚和回忆,当时滇红人研究蒸青绿茶,没有机械设备,用木头也硬是造出了一台,没有输送带,用自行车链条,用手摇传动完成杀青;还有一位劳动模范汤书记,那是脊梁骨上打着钢筋,还在厂房工作几十年的“硬汉”。

“今天的滇红人是肩负着守江山使命的一代。但是‘守江山’未必就比‘打江山’更简单。”徐亚和认为,老一辈滇红人所面临的,更多是物资紧缺的时代;现在的一代人,则是面临着茶叶产业供应过剩的大环境。

“得天独厚”必须对这些字眼保持警醒。徐亚和提到,老一辈人重外贸而轻内销,因此“重红茶轻绿茶”的传统思维一直波及到现在。今天凤庆出产的80%以上仍然是红茶。经济发展一定是“多茶类并举,三产业共舞”的,需要有主打,但是也要有储备,凤庆要提升自己整体风险防范的能力。

如同勐海的茶企一样,滇红作为一家地方龙头企业面临类似的挑战:“面对物联网时代来临,大众创新的茶农创客们开始直接终端。一旦乡镇物流像城镇物流那样便捷,滇红的原料集结就有大幅消减的威胁;其二,近年来凤庆红茶的制作工艺面临失真的威胁,晒红茶比例过大,必须保持清醒和警惕;其三,凤庆虽然是一个产茶大县,但是必须有紧迫感,人才流动是客观存在的,滇红的崛起从来没有离开对外来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要培养和引进新滇红人,绝不能出现茶业人才的断代或者空白。”

难,所以必须比我们的前辈茶人更加加倍地用心和敬业,才能开创更广阔的局面。

“滇红的精神一直在。现在也许不是一个适合‘造神’的年代,但是即便到了物联网时代,整个凤庆仍然需要更多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我们需要有一群英雄、一群专家,这个擅长栽培,那个擅长预防病虫害,还有在机械上、在品饮方面有专业技能的……滇红才有楷模,才有群英,才有保障。”

与时俱进,有时候要自己去创造机会。滇红文化的传承,需要寻找参照物;滇红的未来,需要寻找精神坐标。“跟上现在的形势,滇红人要寻求机会,在各个平台上发声,提升话语权。期待我的家乡有一群又一群具有正能量的滇红人,去研发滇红,去守护滇红。”

上一篇: 对野生茶和古树茶的点滴见解
下一篇: 滇红集团困难党员得到凤庆县委组织部的帮扶救助
走进滇红
关于滇红
董事长致辞
领导团队
企业文化
企业事记
滇红基地
历代传承人
集团荣誉
滇红资质
销售平台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招商加盟
联系我们
凤牌印象
凤牌广告片
凤牌故事
凤牌荣誉
滇红学院
茶叶知识
网络教学
茶艺表演
滇红科研
滇红科研介绍
科研团队
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滇红茶标准样

官方微信

凤牌茶业微信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南城新区(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内)
全国销售服务热线:400-6646456
传真:0883-4212125、4212999
dianhong@dianh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