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闻资讯

让我们携手创造价值   记录企业发展脚步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异彩纷呈的凤庆茶文化
发布时间: 2017-01-09      发布者:行政事务管理部:杨明柱     浏览:3904 次


凤庆民族杂居,有23个少数民族共生于此,茶文化与民族发展、宗教盛行形成一个交相辉映的格局。在民族与宗教高度融合的过程中,茶文化在其间起着引线搭桥的作用,产生了民族宗教与茶文化既高度协调又自成体系的表现形式。

               一、天时地利衍生凤庆民族茶文化

凤庆,旧称顺宁,古为蒲蛮之地,亦称蒲门,庆甸,按顾炎武之论述,属西南三重镇之一。历史悠久,在古代发达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的宗教场所和浓郁的茶文化色彩盛开成灿烂的地域文化之花。它位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之间,属滇西纵谷南部、横断山脉余脉。县境东北以黑惠江为界,与巍山、南涧县隔水相望,世界闻名的小湾电站座落其间,东南与云县毗邻,西南与永德交界,西北与昌宁县接壤。境内群山连绵,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凤庆的历史可追溯至两汉(公元前205年至公元220年),汉时属益州郡。三国时属益州永昌郡。唐代(618年至907年)属剑南道姚州,后复为云南郡地。宋朝属永昌府。元时蒲蛮首领孟氏请求内附设顺宁土府,府城即旧城龙泉寺,明朝改土归流后设置顺宁府,辖昌宁大部和云县、临沧、永德等。民国时改设顺宁县,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顺宁县改称凤庆县。

凤庆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自然资源优势。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茶有多高之美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凤庆种茶历史可追溯至32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居住在凤庆的濮人(即布郎族和佤族的祖先)就开始了种茶,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

唐以后,中原的儒释道诸教传入凤庆,特别是道教的龙门派在凤庆建立寺庙以后,凤庆的宗教发生了改变,原来的部落图腾式的巫术被具有系统教仪的宗教取而代之,与此同时饮茶这一共性的习俗成了少数民族与宗教教仪结合的桥梁。《徐霞客游记》中说他到凤庆后,居住龙泉寺,游历过东山寺、观音阁等,接触的大都是当地乡民,而寺僧们瀹茗煎饼可以看出茶叶饮用的普及,特别是夜宿高笕槽,梅姓老人以太华茶待之。梅姓老人是当地的村民,当属彝族。徐霞客用地理学的缜密逻辑和游记体的优美文笔把凤庆明代的民族、宗教与茶饮联系了起来,为我们研究凤庆茶文化与民族宗教提供了雄辩的历史依据。同时,《滇南新语》(清乾隆二十年,张泓著)中载:顺宁府明王室庙内产茶,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滇海虞衡志》(嘉庆四年檀萃著)中载:顺宁有太平茶,味淡而微香,色亦清。这些历史记载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二、民族茶饮凝聚了质朴的民族精神

凤庆有四十六万多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占30%,70%的汉民族大都是迁徙而来的,而30%的少数民族是深入研究凤庆茶文化的主要依据,凤庆的土著少数民族有:布朗族、佤族、傣族、彝族,迁徙而来的有白族、回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从居住地看,汉族、回族、白族多居于城镇、坝区和半山区,傣族多居于河谷地带,彝族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布朗族、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多居于山区箐林地带。蒲蛮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基本居于澜沧江右岸。蒲人后裔布朗族、佤族等民族在三国以前属孟氏部落,曾有雄兵可以与当时的蜀军相抗衡,土著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已有相当的层次,并且可以制造出兵器、农具和日常用品,在氏族内有严格的族规和等级制,男丁守护疆土,女人维系家庭。部落首领(酋长)统治着全体族民,具有严格的族规可以行军令,有大家认可的巫术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可以说早已跨入阶级社会,军事战略在西南称雄一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孟氏被征服,被赐勐姓直至明代中期,勐廷瑞仍然称霸顺宁,建有城池和花园,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开始被同化。凤庆旧城一带就是明以前顺宁土知府的城池,中央政府废土府后才于现在的凤山脚下设立顺宁府建盖城池,统辖周边地区。随着勐氏势力的逐步被削减,蒲人由统治者转化为被统治者,由居城镇要地转而为山箐之中。明清回族大规模暴乱以后,当地的土著民族更是居无定所,有的隐姓埋名,有的改名换姓,由此产生了抵触外来民族的共性心理,生存几千年的故土弃而走他乡,形成了目前凤庆少数民族居住分布的格局。然而有一个十分值得人们思考的现象存在于蒲蛮后裔居住地,那就是凡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不论山箐还是半山区或坝区,都有茶树的影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房前屋后或耕作地都有古茶树繁茂地生长着。凤庆的先民种茶、饮茶,把茶作为经济作物已有较长的历史。茶树的栽植方法与《茶经》讲的法如种瓜极为相似,同时有一定规律可循,很多古茶树都是顺山条播,树势较好,品种多是大叶种茶和苞红茶种,究其管理方式都是半野生状态,目前这些茶树仍然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创造着效益,或摘而为食或制而买卖。少数民族是茶叶的发现者、食用者和栽种者。以凤庆县三岔河柏木一带为例:那里居住着布朗族和白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山区,其间原始森林和次原始森林分布广泛,当地的经济作物为茶叶和核桃、棕匹、花椒等,粮食作物以包谷为主。在少数民族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都分布着古茶树且树径较粗,年代较长,当地村民采摘茶叶需爬上树梢才能采到,在原始森林和次原始森林中长着近千亩分布不等的古茶树,这一发现对澜沧江流域是茶树的发源地之说提供了极好的佐证。当地村民将最古老的茶树称为神树,每逢火把节前后都要进行觐拜,茶树成了村民的图腾物,与原始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少数民族用茶敬茶的精神让人十分崇敬。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与茶相伴,爱茶种茶,茶叶为少数民族生存提供了饮品,提供了健康,增强了求生的信心,也为他们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三、宗教礼仪成为茶文化的载体

宗教是精神世界在客观现实中的反映,是哲学范畴中的概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加以行为化的一种客体,凤庆宗教伴随着凤庆历史的发展走过了从原始图腾到佛道盛行再到中外教仪并存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无不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

凤庆的原始图腾将树、山、石、水、动物作为氏族的崇拜物,人们遇到祸福都会对此进行顶礼膜拜,在节日期间要对图腾物行祭祀大礼,求得族人和家人平安、健康。在这些活动中茶叶充当了祭祀大礼中的主祭品,无论素祭还是牲祭,茶叶都列为首选。茶叶在这一活动中充当着人与图腾物之间的桥梁的角色,在茶的敬献中,祭祀人虔诚之致,将茶盏举过头顶,慢慢地放在祭品的首列,然后摆上其他祭品,拜毕将茶盏再以双手举起,目光注视着茶水,很庄重地将其洒向大地,以期赢得神灵的信任和保佑。

凤庆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时间上看,因道教、佛教是中国的基础教派,时间传入较早。伊斯兰教在明清之间传入,有证可考的为明清回民起义。基督教是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后传入凤庆的。凤庆县境内的道教属邱祖龙门派,清初四川青阳宫出家的高太明云游到凤庆,在雪山创建雪华观,之后设立郭家寺、玉皇阁等,以《道德经》、《道品》等为常颂经书,凤庆信奉道教的主要有汉族、彝族。佛教自唐以后传入,以禅宗为主,旧时凤庆随处可以看到佛家寺庙,最盛大的要数明时龙泉寺。当时徐霞客到凤庆后,就在顺宁龙泉寺看到讲经法会。凤庆历史上寺观类有八十多处,遍布凤庆十三个乡镇。在佛家和道家的活动中从来都是与茶相伴的,有记载的有太平寺产太平茶,玉皇阁产玉皇阁茶等。僧道之众在念经之余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寺观中不但有田亩,而且还有茶地,房前屋后植茶已成为一种习俗。为了消除倦意,僧道们把吃茶培养成了嗜好,讲经参禅称之为吃茶去,在饮茶的过程中回味人生的艰辛,感悟玄机禅宗的伟大,一生向大彻大悟迈进,茶为僧道找到了一个可以终生相伴的知己。茶也是敬佛敬神的主要物品,每当各种法事开讲前,僧道们都要拿青花小瓷杯盛上上好的自制茶叶,放在佛龛前,点上蜡烛,叩头拜念,点香合掌而后佛事开场。善男信女到寺庙,僧道们无论来者地位高低一应以茶相待,客人落座后,僧侣们小心而有礼貌地奉上盖碗茶,或以茶杯盛三分之二茶水奉上,这种有礼貌而落落大方的礼俗称之为吃僧茶。凤庆的僧道茶礼与中原江浙一带的习俗极为相近,这是茶文化在宗教场所中的具体体现。据传在龙泉寺就有一套很规范的行茶之礼:民国以前龙泉寺香火很旺,且有龙湫泛月的美景,到龙泉寺的人,在观鱼亭欣赏一番鱼游戏水之后,来到听经堂,洞经音韵伴随着长老的讲经使人进入了一个无我的境界,之后和尚们以龙泉配之以自制的茶叶献上,回甘无穷,人生难再。茶文化伴之禅宗哲理的享受使人心灵得到静化和升华。


             

四、民族、宗教与茶文化的相得益彰

民族、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伴随着意识形态的逐步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茶文化作为一个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就凤庆的民族、宗教与茶文化来看,少数民族特别是土著的蒲蛮人是茶文化的发明者和发现者。少数民族的发展为宗教布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精神条件。由于茶叶品饮成为千百年来凤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并由日用品而升华成宗教器物和民族图腾物,所以茶叶成了民族与宗教联合的媒介,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和习俗,这种文化是一种人所共知的潜在礼仪,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没有上升到典籍之中,故没有像陆羽《茶经》一类的著作可以流传,归其根本还属于原始的文化习俗概念。这既是凤庆文化的热点问题,也是凤庆文化需要加以研究的课题。

究其民族、宗教与茶文化在凤庆的发展,我认为凤庆的茶文化和民族、宗教的脉络可以理解为:原始茶种——土著民族——发现茶的价值——图腾物——宗教传入——土著民族被同化——宗教场所的兴建——茶叶成为宗教器物——茶叶的普遍使用、种植。

               五、让凤庆茶文化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通过对凤庆民族、宗教与茶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要弘扬凤庆茶文化,应组织精兵强将对凤庆茶文化作深入的研究,提出研究课题,把凤庆茶文化的特色整理完善出来,出版凤庆茶文化方面的茶经,让世人了解凤庆茶文化的源远,从中感悟到凤庆文化的底蕴;开展民族研究,发掘整理百濮民族的人文、地理、传记、以及饮食起居习惯,使其成为凤庆茶文化建设的一个民族独有品牌打出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宗教实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同时开发几个像石洞寺、莲净庵等寺观旅游景点和法事道场,把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凤庆茶文化品牌;恢复龙泉寺景致。龙泉寺既是勐氏土府所在地,也是改土归流后的勐家花园,还是凤庆十景龙湫泛月的所在地。把恢复龙泉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打造凤庆特色景观品牌。

上一篇: 滇红集团举行“喜迎新年、唱响滇红”合唱比赛
下一篇: 中国红滇红名茶
走进滇红
关于滇红
董事长致辞
领导团队
企业文化
企业事记
滇红基地
历代传承人
集团荣誉
滇红资质
销售平台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招商加盟
联系我们
凤牌印象
凤牌广告片
凤牌故事
凤牌荣誉
滇红学院
茶叶知识
网络教学
茶艺表演
滇红科研
滇红科研介绍
科研团队
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滇红茶标准样

官方微信

凤牌茶业微信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南城新区(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内)
全国销售服务热线:400-6646456
传真:0883-4212125、4212999
dianhong@dianh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