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滇红学院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茶业事业发展,传播滇红茶业文化。

网站首页 滇红学院

茶席:赏玩之间认真吃茶
发布时间: 2017-12-28      发布者:管理员    浏览:20436 次

以“席”的形式,将茶事回归到古时“四般闲事”的氛围中。融入东方传统审美情趣、人文情怀,以及现代人重构生活美学的意愿,形成一种雅致的吃茶方式。一方茶席,以茶为魂,配以不同茶器,加上花艺、香道等的组合,在宁心喝一盏茶之间,摩挲更多与茶有关的种种。

吃茶“一水间”

隆冬之月,四季如春的昆明不免也会染上节令的凛冽。一群好茶之人却早已翘首以待,要在这寒冷之时,前往峨眉山, 取峨眉之雪水,瀹茶聚友,召开茶会。王迎新便是这场茶会的创立人之一。2008 年, 王迎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云南茶人一起发起的“无上清凉云茶会”,以纯公益茶会的方式,倡导一种“人文茶席”的茶饮之风与各地茶人分享吃茶之乐。

一身略带汉风的黑色长袍,随意挽在耳后的发髻,胸前点缀一串古意十足的配饰,在熟识的朋友印象中,这就是王迎新的一贯风格。出身于云南普洱茶人世家, 王迎新自小与茶结缘,父亲王树文是一位有40 多年茶龄的老茶人。记忆中,每次父亲从各大茶区带回的茶具、茶叶、图片资料, 都让她充满了好奇与惊喜,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爱上了茶。

顶着瑟瑟寒风步入王迎新的“一水间”, 周身的寒意顿时被屋内的温暖一扫而光。不大的空间里,独具匠心的装饰与摆放显示着主人的喜好,一方红木茶桌放置其中, 桌上的茶具、风炉、花瓶安静地各司其职, 花瓶里淡黄色的腊梅吐露着芬芳,等待一场悠闲茶事的开始。阳台上葱郁的绿植让寒冬的早晨多了几分春意。王迎新正在阳台上向白泥制成的风炉添碳加火,烟火袅袅升起,时空被拉进一个古意盎然的氛围。

在炉子上温上水,王迎新往盖碗里置入茶,当滚水冲入盖碗的一瞬间,一股香气直冲鼻腔。“这是岩茶中的大红袍”。在茶水温暖的慰藉里,王迎新带我们感受了一场雅致“茶席”。

唐宋开始的茶席雏形

关于茶席,没有办法考证它的形成时间以及创始人。和我们以前看到的泡茶方式不同,茶席采用的是一种干泡法,这是从台湾流行过来的,内地开始得比较晚。” 王迎新边用扇子扇着风炉里的火,边和我们说道。印象里,泡茶,总是有一张特定的茶台,下面接上盛水的桶,茶具没有特定的摆放形式。茶席则不同于之前的方式。

“以茶席来泡茶,采取比较雅致的方式, 席面上的元素都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进行搭配。”

茶席这一形式,许多人还颇感陌生, 在中国台湾、日本,茶席文化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之时,中国内地却还少有人知。但寻根溯源,早在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时, 由一群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思悟,逐渐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而茶席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雏形。到了宋朝,茶席文化得到了发展。茶席不仅要置放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放在茶席上。在明代茶艺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精舍”指的即是茶空间的摆置。“只是那个时候只有酒席的说法,虽然大家用这种方式喝茶,但茶还没有‘席’ 的概念。”王迎新在和学员们讲茶席的课程时,通常都是从这些内容开始的。

茶席在大陆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发达地区才出现了茶席的方式,在云南,对茶席的认识就更晚一些。“以前昆明喝茶的形式比较乱,2000 年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台湾地区、日本以及韩国的茶会, 比如台湾的梅花茶会,每到冬季,几十个茶席设在梅花树下,喝茶的氛围非常雅致。”那样的茶会让王迎新对茶席这种形式产生了兴趣,“云南的资源比较好,但是在品饮方式上不太讲究,过去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少数民族的饮茶文化, 于是我觉得同时也可以提倡一种古雅的饮茶文化。”出于对茶文化的热爱,学艺术出生的王迎新开始研究茶席的设计, 想倡导一种新颖的喝茶氛围。“无上清凉云茶会”便是那时候开始举办的。第一次在昆明以茶席的方式举行茶会,设置8 个茶席、1 个香席,其中穿插了古琴、萧的演奏、吟诗等活动,这一新的饮茶氛围让很多云南茶人了解了“茶席”的概念,并爱上了这种方式。

一席茶中的现代生活美学

“中国人很讲究养生,认为人的生物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一致的。”在王迎新的著作《吃茶一水间》里,她根据中国人的饮茶之道,按照不同节气精心设计了24 个茶席,让我们不论从美感还是实用性上都对茶席有了更多地了解。“一开始许多朋友不知道‘茶席‘是什么意思,但有了了解之后,都觉得特别有意思。”每次和朋友郊游或聚会,王迎新总是喜欢带上自己的茶具,不论是席地林间或是安坐市井,只需小小的一块空间,王迎新就能设置一方别致的茶席,这总能引起周围的人艳羡。久而久之, 在她的影响下,周围的朋友也总会随身带着那么几件茶器。

茶席上一壶一杯的空间搭配均可由自身喜好确定,每一次茶席的安排都可由心随类赋性。但这并不是胡乱而为。茶席关联着茶人自身的文化底蕴,看似无形却有形。茶席的布置,因茶人之品味、茶客之需而异。“可以根据茶来创意、或者节气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当次活动主题来进行。”王迎新还记得2012 年春天他们到大理梨花岛举办的一场茶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爱茶人,乘着小船渡湖,在有些与世隔绝的梨花岛上待了三天,每天设茶席、吃茶、赏梨花…… 像极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其间茶人木白根据当天茶会的主题“渡”设计了一席茶。“用白沙铺在地上,枯木桩盛放茶器,像是漂在湖上的小船,前面放置了一块镜面,不用抬头就能看见空中飘散的梨花。”王迎新描述着当时的茶席, 似乎还沉浸在美感中,我的脑海中不禁也浮现一幅梨花飘洒、茶香袅袅的画面, 那情那景惹得人憧憬无限。

王迎新的茶席上有许多自己王迎新的茶席上有许多自己做的小玩意,不仅实用,而且还是养眼的装饰, 比如把竹片以油炸的方式沥干水分,然后打磨成茶则,用来量茶,比如自己缝制的小茶巾。“自己做的东西更有感情, 很多东西发挥想象随意改造后都能变成茶席上实用性、美观性和个性张扬的用品。”在王迎新看来,学习茶席要开发善于发现美的“第三只眼睛”,很多人说学茶席的人一出门就低着头,“因为捡个小石头、捡块老瓦片都能成为茶席上的有趣之物。”王迎新笑道。

茶席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王迎新把它形容成一种生活美学。“尽管茶席在美的背后有很多内涵。但这种外在形式的美,让大家觉得喝茶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当今社会显得比较浮躁,如果对美的东西心生向往,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那不好的因素就会少一些。让更多人沉浸在生活美学这是茶席的目的。”王迎新解释道。四般闲事 一期一会


古时人们将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宋徽宗的《文会图》上, 宽大的茶席、众多的茶客,展现了皇家茶宴的盛大景象,摆放丰富的茶席上, 除了典型的宋代茶瓶“汤提点”、带托茶盏、银制茶则及茶碟外,盘大果硕的茶点、茶果也显示茶会的盛况;特别是那几盆插花,舒展的花朵插在花器中, 造型优美。画面正中的那个人似是徽宗, 他正脱下外套,撸起白色的内衣袖,自由自在地享受这美妙茶会带来的无比乐趣。“从明、清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点茶、焚香、挂画和插花的‘四艺’已经普遍穿插于茶席中,丁云鹏的《煮茶图》、陈洪绶的《停琴啜茗图》, 这些摆置在自然之中的茶席,为人们营造了幽雅而深远的品茶意境。”

冬日里,王迎新最爱的便是幽香的腊梅,折一枝插于紫陶花瓶里,古朴色调的花瓶衬托着内敛的花朵,谈笑之间, 送来一阵又一阵的清香。“不同的环境,插花的方式会有不同,茶席上插花不仅可以起到点缀的作用,还能给茶席增添生趣。茶席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静止的, 但是花是有生命的,每天早中晚的生命形式都不同,我们能在花期的流转中感受一天甚至是四季的变幻。”

茶席上焚香和挂画也颇为讲究。香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蕴含了极度的高雅与精致,在微妙的香气区别中传递的,是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王迎新介绍:“不同的香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所以在焚香时需要根据客人的身体状况、当时的环境以及所用的茶来选择香的种类。茶席中的画为的是渲染茶席的氛围, 挑选时应与整个主题相得益彰,以免破坏整体氛围。”

身处王迎新的茶席,青色的香炉呼吐出缕缕青烟,大红袍的汤色是深红色的,腊梅的香气,立体的花枝,画中一位寿翁悠然自得。各种看上去静止的物品此时此刻竟然灵动起来,然后又回归一种超自然的安静。心中不由暗暗地说了一句:闲哉!悠哉!

以不同主题、根据主人不同以不同主题、根据主人不同心情设计的茶席,在王迎新看来,正应了“一期一会”的禅意。“今天这个时候可能是围着炭炉喝茶的冬天,难说下次我们相聚就是夏日炎炎,茶席就和现在不同了。”每一次茶事都是唯一的一次,“茶席应当是一种人生之味,教人莫要盲目奔波,当用认真的态度换取心灵的享受, 学会赏茶之美,品茶之香,更懂得珍惜当下的一切。” 摩挲之间玩赏一席茶

说到收藏,王迎新认为:“茶席上的收藏一般更偏重于茶器和茶叶。但把茶席上的各种元素集合起来,才能体现一个茶席的整体意义。”

“茶席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赏玩的价值,比如茶盏和风炉。而根据这些茶器的年代、工艺等,能产生不同的收藏价值。”多年的搜罗和不同冲泡方式的尝试,爱茶的人总会慢慢积累自己心爱的喝茶器物。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里列举茶器二十四式,连上盛放户外用茶器的都篮,就一共有28 件器物。与喝茶人肌肤相触、连系紧密的是茶碗,对此陆羽有着自己独到的审美观。他爱青瓷如冰玉般的明澈,觉得它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清透鲜绿。王迎新的工作室里, 收藏着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各式茶器, 她随手拿起一只茶盏告诉我:“这是宋代黑釉窑变的茶盏,宋代的点茶法不同于唐代的煮茶,他们用茶勺击打茶汤激荡出琼乳般的泡沫,这种茶盏能够衬托彰显出这种茶汤的白色。”

茶席中吃茶的乐趣还在于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器皿对茶汤的影响,比如胎土、釉料、烧成方式、器型,都会对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材料不同烧成方式或者器型,对茶汤的影响不同;相同的器型不同的材质,对茶汤的影响也不一样,甚至煮水的器具都对茶有影响。“古人用活火煮活泉,既是在溪水边直接取水,用自然的炭火煮沸,这样更加贴近自然。用电烧水其电波、光波会改变水里的分子结构,泡出来的茶会有影响。” 王迎新的工作室里,光是煮水用的炉子就有五六只,“这是江西的白泥炉,这是潮州的红泥炉。古时候的风炉款式特别多,有一种像柜子似的炉子,上面有很多放壶的小格,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有。”

茶席器具

风炉:一般为铁铸炉或烧制泥炉,作生火煮水之用,

主泡器:盖碗或者紫砂壶。用于泡茶。

匀杯:分茶之用。

壶承:放在主泡器下,承托和接水。

水盂:用于贮废水。

茶杯:品茗的工具。

盏托:用以托茶杯。

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

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釜石釜,富家有银釜。

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茶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竹莢: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垫布:承托及吸水。

茶席欣赏: 红蓼与寿眉语

主泡器:日本陶艺家手作 灰釉喇叭嘴分茶器

匀杯:手工玻璃匀杯

茶盏:民国青花双线盏

茶则:民国青釉小碗

茶匙:紫竹茶匙

炉具:柴烧陶炉

煮水器:铁壶

壶承:70 年代成都漆器厂老漆盘

水盂:黑釉水盂

花器:老建盏

花材:红蓼

茶席:折桂引香

主泡器:朱泥“秋水”紫砂壶

匀杯:一水间手作紫陶匀杯

茶盏:手作瑶玉

茶则:自制竹茶则

茶匙:紫竹茶匙

盖置:云南手作银器

炉具:刘其弈手作柴烧陶炉

煮水器:穿心砂铫

壶承:柴烧壶承

茶罐:锡游记锡茶罐、砚田制手作影青茶罐

水盂:刘其弈手作柴烧水盂

竹棚:安吉手制紫竹茶棚

花器:砚田制手作紫陶玉壶春瓶

花材:桂花

上一篇: 茶树的种植与管理
下一篇: 茶席设计,恰如其分才是美
走进滇红
关于滇红
董事长致辞
领导团队
企业文化
企业事记
滇红基地
历代传承人
集团荣誉
滇红资质
销售平台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招商加盟
联系我们
凤牌印象
凤牌广告片
凤牌故事
凤牌荣誉
滇红学院
茶叶知识
网络教学
茶艺表演
滇红科研
滇红科研介绍
科研团队
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滇红茶标准样

官方微信

凤牌茶业微信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南城新区(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内)
全国销售服务热线:400-6646456
传真:0883-4212125、4212999
dianhong@dianhong.com